top of page

《心理學家對文化調適青少年支持的專業指南》

🛑 後疫情時期,青少年面臨的痛苦不斷增加,但許多來自多元文化背景的青少年仍未獲得足夠的支持,這並非因為他們不需要,而是因為現有的服務並未考量到他們的實際情況。


This article is a Psychologist’s Guide to Multicultural Teens' Culturally Adaptive Youth Support for Parents, Educators, and Carers.
 本文是一位心理學家對多文化青少年心理支持的指南,為父母、教育工作者與照顧者提供文化調適的理解與實踐建議。

🌍 為何文化心理學比以往更加重要

您可能已經知道,現今的年輕人面臨越來越多的焦慮、疏離感與疲憊。

然而,常常被忽視的是:年輕人的情緒生活不僅受到個人困境的影響,還受到其文化現實的影響。


現今的青少年不只是要應對學業、人際關係與自我認同的課題,

他們還同時承載著層層疊疊的文化複雜性。

無論是在多元文化家庭中成長、曾有遷移經驗,或是經常在語言與價值觀之間轉換,許多年輕人從小就擁有不只一套「人生地圖」——他們做的不只是「多工處理」。


他們實際上是在一天之內穿梭於多重價值觀之間,並在不同文化世界中「翻譯」自己的身份。


後疫情時期,學校與家庭報告指出,青少年出現情緒困擾的情況創下新高。

但許多年輕人— 尤其是多元文化背景的青少年— 卻並未主動尋求幫助。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在乎,而是因為目前的系統本身,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他們而設計的。


如果我們在支持青少年的過程中,沒有納入文化心理學的視角,我們就有可能忽略了他們痛苦的根源,甚至錯過了他們內在的力量。


“如果你是一位父母,正疑惑為什麼你的孩子總覺得壓力山大,這篇文章值得你一讀。”


🧩 Asha的故事:生活在兩個世界之間

設想一下:

15歲的Asha步入學校,在那裡她被鼓勵發言,分享想法,並表達個人願景。

在家中,她卻聽到不同的信息:“聽從父母的話,履行應該做的事情。”

她的父母英語不流利,雖然Asha仍可以說他們的母語,但她愈來愈難於使用複雜詞彙——尤其是在解釋她的情感時。


她每天面對的包括:

  • 平衡矛盾的期望

  • 與不太理解她的同伴群體共處

  • 每晚觀看來自三大的影片


Asha正在不同的身份中來回切換,她每天都在進行一種成年人難以察覺的「情緒勞動」。

這正是許多多文化背景青少年所承載的「安靜的複雜性」。


“想直接聽聽Z世代的感受嗎?探索這篇文章。”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a multicultural teen today? 
Why is culturally adaptive and culturally responsive support important?

🧠 文化超越了傳統。它是情感的景觀

文化不僅僅是關於種族或語言。它包括:

  • 家庭期望和跨世代信念

  • 性別角色及社會規範

  • 階層、信仰及移民歷史

  • 數位次文化與情緒詞彙的落差


若缺乏文化敏感的心理支持,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必須從不同的自我中「擇一而活」,

這樣的掙扎容易導致內在衝突、自我羞愧,甚至選擇沉默不語。


美國心理學家Dr. Lisa Kiang在2008年的研究指出:那些擁有穩固族群認同感、並在文化被肯定的環境中成長的青少年,出現抑鬱症狀的可能性明顯較低,整體心理健康也較佳。

相比之下,若青少年感受到「必須融入主流」的壓力、卻缺乏表達文化身份的空間,則更容易出現情緒困擾與壓力相關症狀。


根據PVEST理論架構(Spencer等人,2006年),青少年是在家中、學校與社會的交錯壓力下,一步步形塑自我認同的 — 這個歷程對多文化背景的青少年來說尤其明顯,因為他們同時在多套文化系統中進行選擇、調整與整合。

當我們理解塑造身份的壓力從何而來,便能少一分批判,多一分同理。


青年人的身份不是在真空中形成的——它是在年輕人在現實環境中導航壓力、歧視和文化期望的過程中形塑的。 — PVEST framework, Spencer et al., 2006

我們的多文化青年並不「困惑」。他們經常在「翻譯」自己,在語言、情感與文化期望之間穿梭轉換。


一項英國研究發現:

那些覺得自己「必須選邊站」的青少年,其心理健康狀況普遍較差;而那些能將自身多元身份整合起來的年輕人,則表現出更高的幸福感與心理韌性。


當這份身份的整合被他人「看見」與「肯定」時,韌性會隨之增長。

而當這些經歷被忽略,痛苦便會加劇。


文化調適支持並非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the complex world the younger generation is exposed to, in this multicultural world. 
We ne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at our younger generation deserving the more thoughtful, attuned support. Culturally adaptive support isn’t a luxury — it’s a necessity.
文化調適支持並非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 青少年內在承載與成人外在觀察的差異

青少年可能內在承載:

  • 在語言和文化規範間切換

  • 滿足家庭期望與自我表達的壓力

  • 持續適應而感到的情感疲憊


成人通常看到的外在表現:

  • 退縮或關閉

  • 身份困惑或疏離

  • 挫折或行為衝突


若我們忽略了青少年內在所付出的情緒勞動,便容易誤解他們的行為——將其視為叛逆或懶惰,而忽視了:他們其實是在努力生存於一個文化極其複雜的環境中。


🔗 想了解青少年如何從他們的角度描述這種情況?閱讀《感到不堪重負?聽聽Z世代的心聲》。


Culturally Adaptive Youth Support is not effective if culture is ignored in the support.

🚫 當文化被忽略時,會發生什麼?

在某些家庭中,心理健康仍是禁忌話題; 在其他家庭中,心理治療則被視為「最後不得已」的選擇。

我們太常看到的是:服務機構採取表面性的「多元文化打卡」做法。只要提到個案的族群身份,便認為已經完成了文化理解的工作。但這樣的方式,很可能無意中造成以下傷害:


  • 採用不符合青少年文化視角的情緒語言與心理框架

  • 將沉默或遲疑解讀為抗拒,而非一種情緒保護機制

  • 忽略了種族歧視、微侵擾經驗,或家庭移民創傷對心理症狀的深遠影響


📉 一項英國研究指出,亞裔及混合族裔的青少年在使用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CAMHS)時,其改善率較低。

這並不是因為他們需求較少,而是因為所提供的心理支持本身「不適切」或「缺乏文化回應性」。


Drs. Sue & Sue 在他們2016年的多元文化心理治療研究中也強調:文化不回應的治療,將帶來誤診、失去信任,甚至導致中途放棄治療。


🔗 如果您是想知道如何支持孩子的家長,這篇伴記事提供了關鍵見解。


🌍 那麼,什麼是文化調適性的青少年支持?

青少年文化調適支持的核心在於

  • 文化謙遜(Cultural Humility):願意詢問,而不是預設立場

  • 多重交叉意識(Intersectional Awareness):理解種族、性別、階層與神經多樣性的交織影響

  • 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 CQ):能調整回應方式以配合不同文化下的情緒語言、價值觀與溝通方式


文化流利不是終點,有覺察的陪伴才是重點。 許多臨床工作者常坦言自己「尚未準備好」,這並不是因為不關心,而是因為過去的專業訓練,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

文化調適的支持,能帶來什麼?

  • 一個不需「選邊站」的反思空間

  • 貼近青少年文化語境的情緒表達方式

  • 對可見與不可見情緒勞動的敏銳理解與支持


我們不需要提供完美的答案,

真正的文化調適支持,是一種在場反思式的陪伴


真正文化調適的支持,會問出更深的問題:

對這位年輕人而言,「安全感」的樣貌是什麼?

是哪些價值觀影響著他們的選擇與判斷?

他們的身份如何交織,影響了他們看待壓力、情緒與心理健康的方式?


根據 Dr. Marc Brackett 所提出的 RULER 情緒素養模型,我們對情緒的理解方式,本身就是文化塑造出來的。

在香港,「生氣」的表達方式,可能與在曼徹斯特非常不同。要幫助青少年識別與命名自己的情緒,我們需要先理解 — 他們從小是用什麼樣的情緒語言成長的?


🔗 想更深入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實踐文化適應性溝通? 可參考梁博士撰寫的《跨文化溝通與文化敏感度實踐指引》— 無論你是父母、教育者,還是心理工作者,這份實用指南都提供了具體可行的方法。


What is our practical support to help our multicultural youth to express emotionally

🌱 父母與教育工作者如何實踐文化調適性支持

  1. 問:“對你而言,什麼讓你感到安全?” 並非所有青少年都擅長以言語表達感受。有時候,更具創意的方式,例如藝術、音樂或身體活動,能更自然地打開他們的情感世界。

  2. 肯定文化身份是一種力量 無論是透過慶祝節日、說母語,或傳承祖輩的韌性,當青少年的文化根源被看見與尊重時,他們會更有力量去面對世界,並在其中找到定位。

  3. 支持多種形式的情感表達 在某些文化中,情緒被視為應當克制與隱藏。而文化調適的支持強調:允許孩子探索自己的情緒,不帶評價地接納他們的感受。

  4. 跨越世代與數位落差 也許你從未使用過 TikTok 或 Discord,這沒有關係。或許值得了解,這些平台如何影響年輕人的身份表達與社交互動。

    這些平台正在塑造青少年如何建構身份、表達自己,與他人建立社群連結。

  5. 與社區領袖和文化教育者合作 邀請能夠反映年輕人真實生活世界的導師、藝術家或長者參與,能夠為他們帶來重要的榜樣與心理支持。


在學校與心理治療現場中,我們可以這樣實踐:

  • 雇用具多元文化背景的員工,提供多語言服務與文化敏感的視覺設計

  • 以尊重不同文化規範的方式,邀請家庭共同參與

  • 根據文化語境調整治療中的隱喻、回饋語氣與介入方式

  • 問問青少年:「當你在家裡感到難過或生氣時,通常用哪種語言表達?」


國際組織如 UNICEF 和 WHO(2021)指出:

青少年的心理韌性會更穩固,當他們能在社區中獲得連結與文化表達的空間,而非只靠個人的應對策略來面對壓力。


教育學者 Dr. Linda Darling-Hammond 的研究也顯示:

當教室環境具備文化回應性時,學生的行為問題會減少,學業與情緒投入程度也會明顯提升。


如果你在想:「這些原則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實踐?」

那麼,是時候來看看創意、社區導向的實踐方式。這些介入方法,讓青少年在安全與被肯定的環境中,建立自我認同、社群歸屬感與自主發聲的能力。


Support for parents and educators to apply intercultural competency, from principles to practice.

🧩 從原則走向實踐:文化調適的真實樣貌

當我們想將這些文化調適原則落實到教室或診間以外的日常生活中,創意與社區合作是最有效的橋樑。

這些方式不只讓年輕人被理解,更幫助他們在多元身份中找到連結、意義與歸屬感。


若你已開始問自己:「我還能做得更好嗎?」那就已經邁出了非常關鍵的一步。


🎭 社區導向的文化認同與歸屬感介入方式

以下這些創意性干預方法,已在全球多元文化環境中實踐,協助青少年透過藝術、科技與語言,建立身份認同、提升歸屬感,並發展情緒表達能力。


  1. 戲劇與重演劇場:表達身份的力量 透過故事與即興演出,年輕人可以探索並表達自己的文化身份,同時處理「歸屬感」的複雜情緒。重演劇場(Playback Theatre)已在全球不同族群中廣泛應用,用以反映參與者的真實生活經驗。

    延伸資源: Pan Intercultural Arts – London

    研究參考: Youth Theatre and Cultural Identity

  2. 多語寫作與敘事工作坊 雙語或多語青少年透過不同語言的寫作,探索內在情緒、整合個人與文化故事。

    敘事療法提供一個框架,讓年輕人將自身經歷轉化為有意義的生命故事。

    研究文章 對敘事與情緒清晰度的研究: Child Development article on narrative identity

    干預模型: Narrative Journaling for Adolescents

  3. 青少年共創的數位心理健康工具 由青少年(尤其是多語使用者)參與設計的心理健康應用程式與檢視工具,能夠提升參與度、信任感與使用率。

    研究報告: Digital Mental Health Design Study

    範例: ChatPal – Multilingual Mental Health Chatbot

  4. 擴增實境(AR)與協作式故事遊戲 像 LINA 這類的擴增實境學校遊戲,透過共創與故事建構,幫助青少年建立身份認同與歸屬感。

    研究案例: LINA AR School Game Study


  5. 嘻哈與音樂療法 Hip-Hop 音樂療法提供邊緣群體青少年一個平台,讓他們藉由音樂與歌詞反思經驗、調節情緒,並重塑自我身份。研究指出,這類介入有助於減少情緒困擾,並提升與治療師之間的互信與合作關係。

    背景知識: Hip-Hop Therapy

     研究實證: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effectiveness in urban youtth engagement


這些並不是『看似輕鬆』的活動,它們是有實證基礎、文化扎根的心理支持方式,特別適用於多語、多文化環境中的青少年,能夠有效促進情緒發展、身份整合與自主發聲的能力。


🧠 文化響應治療:一種視角,而非「打卡方案」

那麼,文化調適性的心理治療實際上是什麼樣子的?

它不是在多元文化清單上打個勾就完成的事,而是我們如何轉變傾聽與回應的方式


治療包括:

  • 文化謙遜:持續向每一位來談者的生活經驗學習,而非預設理解

  • 多重交叉性意識:認識到種族、性別、階級、語言等如何交織影響心理健康

  • 文化智商(CQ):具備調整溝通、介入與理解方式的能力,以回應不同文化背景


💬 與其問“你來自哪裡?”

不如試著問:「什麼會讓你感到安全?」或:「在你家中,情緒通常是如何被表達的?」


🧪 臨床實踐中的文化調適性治療包括:

  • 英國私人診所的族群認知行為療法(Ethno-CBT)

  • 法國的跨文化療法小組

  • 敘事療法:探索跨文化的個人生命故事

  • 多語支持:在治療中允許自然切換語言

  • 交叉性覺察:了解多重身份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 一項針對難民與移民青少年的敘事療法小組研究發現:當青少年能以偏好的語言表達自己時,情緒調節、身份一致性與療法參與度皆有顯著提升。

— Denborough 等人,2018,Dulwich Centre Foundation


這些實踐方式建立的是橋樑,而非壁壘

當文化能被帶入療癒空間時,治療的深度與真誠也將隨之增加。


“In my own sessions, I’ve found that creative approaches often help teens say what they can’t yet put into words.”
 “Therapy isn’t always what people think — it doesn’t have to be clinical or cold.”
“在我的個人會談中,我發現創意的方式常常能幫助青少年表達那些難以言說的情緒。” “心理治療不一定非得是臨床、冰冷或正式的樣子。


🪞最後的思索:支持,從「在場」開始,不必完美

今日的年輕人成長於一個多元文化、全球化且高壓的世界。

他們需要支持,但這份支持唯有在與他們的實際處境相契合時,才真正發揮作用。

如果你是父母、老師或照顧者,正想著:「我應該怎麼做才對?」那就從這裡開始:


你無需與他們有完全相同的經歷或語言,

你可以選擇:

  • 保持開放心態,持續學習

  • 尊重那些你尚未完全理解的事物

  • 為情緒與文化的複雜性留出空間


🪞 看護者、教育者、支持者的反思問題:
  • 我是在真正聆聽他們是誰,還是投射我希望他們成為誰?

  • 我是否願意看見文化的複雜性?還是急於簡化問題?

  • 我是在展現好奇與陪伴?還是急於提供答案與控制?


當一個年輕人能夠在自身的整體身份中被看見——包括他們的文化背景,他們不只是學會「生存」,而是能夠茁壯成長


📢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啟發,也許你可以與正在陪伴青少年的他人分享。

對話,由我們開始。

Article: Culturally Adaptive youth support


✍️ 關於作者

Dr Tiffany Leung

英國 HCPC 註冊心理學家,服務對象遍佈英國、歐洲與亞洲,專注於支持多元文化背景的青少年與家庭。

她的治療風格結合了文化心理學、多語心理支持與創意介入,幫助青少年發展情緒韌性、身份整合與跨文化適應力。

🔗 了解更多:我的【青少年心理輔導服務】介紹頁面

🧑‍🏫 提供專業培訓:針對跨文化青少年與國際學生的心理支持技巧



📚 以下為文中引用的研究與資源:

  • (Emotional Literacy) Brackett, M. A. (2019). Permission to Feel: Unlocking the Power of Emotions to Help Our Kids, Ourselves, and Our Society Thrive. Celadon Books.

  • (Youth Identity) Kiang, L., Yip, T., & Fuligni, A. J. (2008). Ethnic identity and the daily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adolescents. Child Development, 79(3), 643–651.

  • (School Practice) Darling-Hammond, L. (2010). The Flat World and Education: How America’s Commitment to Equity Will Determine Our Future. Teachers College Press.

  • (Global Resilience) UNICEF (2021).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hildren 2021: On My Mind – Promoting, protecting and caring for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 (Therapy Competence) Sue, D. W., & Sue, D. (2016). Counseling the Culturally Diverse: Theory and Practice (7th ed.). Wiley.

  • Spencer, M. B., et al. (2006) — Phenomenological Variant of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PVEST).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