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情緒韌性的四個情感健康習慣:超越使用 '待辦事項清單' 的短期壓力恢復方法
- Dr Tiffany Leung
- 6月8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 心理學家分享:四個培養情感韌性與長期壓力恢復的習慣

管理壓力不僅僅是完成我們的待辦事項清單,還包括在長時間中保持情感健康。
雖然以任務為中心的習慣幫助我們保持正軌,長期的韌性來自我們如何與自己、他人以及生活互動中找到意義。
情感習慣塑造了我們如何應對挫折、與他人連結,以及在生活的複雜性中前行。
在這篇關於正面習慣的文章中,我分享了四個我親自探索過和實踐過的更深層情感習慣。
它們幫助我們緩解內心的緊張,駕馭複雜的關係,並保持在希望中堅定自我。
這些習慣不是快速解決方案,而是我所視為深層的心理習慣,這些習慣安靜而穩定地加深我們以清晰和關懷面對壓力的能力。
每個習慣的介紹都包括其重要性,我的實踐方式,它如何讓我感覺不同,以及一個根據研究或實例來加深見解的有趣事實。

🔗 如果您正在尋找支持日常專注力和生產力的習慣,本系列第一部分探討了我在繁忙或壓力時期回訪的四個實用工具。
💔 1. 接受失敗為成長的一部分
為什麼這個習慣在壓力中很重要:
當事情出錯時,我們常常感到羞愧或自責。我過去害怕犯錯,認為這意味著我不夠好。研究顯示,長期自責會增加焦慮和退縮,而反思則促進學習和自我憐惜。
我現在的做法:
當我跌倒時,我會停下來。與其急於度過不適,我會將我的想法寫在日記中並追蹤情感模式。我問自己,「這教會了我什麼?」並花時間真正地聆聽自己。
它如何讓我感覺不同:
反思幫助我回應而不是反應。我對自己更有耐心和洞察力——少了恐懼,多了清晰。
💡 有趣事實:** 哈佛的一項研究發現,經常反思的專業人士能力提高了23%。 (Di Stefano et al., 2014)。
🔗 如果您正在進行內在成長的旅程,我在這篇關於療法和情感成長的博客中也探索過這些自我工作的習慣。

🎨 2. 為享受與玩耍騰出空間
為什麼這個習慣在壓力中很重要:
壓力並不總是大聲表現——它可能在缺乏喜悅時悄然積累。昔日長期以來,我一直處於不斷勞動生產的模式,認為休息是可選的。我已經忘記了自己喜歡什麼,疲勞慢慢地佔據了上風。
心理研究表明,參加愉快和恢復性的活動——如玩耍、音樂或休息——不僅改善心情,還能促進認知靈活性 Cognitive Flexibility 和韌性(Fredrickson, 2001)。
我現在的做法:
我允許自己有時毫無作為——在那時間,我去探索,緩慢移動,或者什麼都不做。
無論是短暫的散步,還是遊歷新的地方,我都尊重休息作為創造力和清晰度常常歸來的地方。
它如何讓我感覺不同:
享受的時刻讓我的系統重置。享受不是縱容——而是恢復。它們緩解了壓力的積累,且經常給我帶來新的靈感。我的一些創意想法往往不是在努力中誕生,而是在休息中自然出現。
💡 有趣事實:約克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休息後創意問題解決能力有所提高,而長時間不間斷的專注可能使表現降低20-30%。
🤝 3. 與真正的同伴為伍
為什麼這個習慣在壓力中很重要:
理解社會自我是至關重要的。主流心理學理論 —— 如喬治·赫伯特·米德的「社會自我」概念,卡爾·羅傑斯的自我概念模型以及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階段 —— 強調我們的身份不是在孤立中形成的。無論是接受、歸屬還是共享意義,自我與社會的維度都深深嵌入於我們的健康。
當我們這些社會聯結受到威脅時——如批評、排斥或關系緊張——我們的痛苦往往超越了當下實際情況帶來的感受。我們可能感到羞愧、身份混淆或斷聯感。人際困難不僅僅是淺層壓力源;它們動搖了我們的安全感和自我認知。
我現在的做法:
我經常停下來關注我在關係中的感—— 充滿活力或疲憊、安全或反應。 我使用日記和靜思來注意模式並指導我的邊界感。
它如何讓我感覺不同:
我不會把每一次的緊張都主觀化。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在社會關係中的形象,這讓我為自己和他人創造更溫柔的聯結。
💡 有趣事實:支持性的關係是長期健康的最強預測因素之一。 (Baumeister & Leary, 1995)

🌟 4. 擁有個人願景:保持希望
為什麼這個習慣在壓力中很重要:
當生活變得令人不堪重負時,很容易遺忘重要的事。我注意到,當我忘記自己的「為什麼」時,壓力往往會升高。教練心理學 Coaching 的研究支持這一點:擁有明確陳述的個人願景可以改善專注、提高內在動機並支持健康。
事實上,擁有結構化目標框架的人,如明確的個人願景加上策略,往往會提高幸福感。 在艱難時期,這些人更容易體驗到更高的生活滿意度、更低的壓力和更高的韌性(Boyatzis & Akrivou, 2006)。
✨ 預防,比起等到精疲力竭後才試圖解決問題,往往更有力量——這是我逐漸學會的一課。
我現在的做法:
我回到我的個人願景中 Personal Vision ——這個方向感引導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向前。我寫日記,重新閱讀我的願景板 Personal Vision Board,並與我信任的人交談,這些人反映了我的價值觀並幫助我重新連接我的方向。
它如何讓我感覺不同:
我的願景讓我保持穩定。即使現在感到不確定,我知道我正在朝著有意義的事情前進。 這種提醒帶來了平靜和能量。
💡 有趣事實:纳尔逊·曼德拉將他的和平與和解的個人願景作為他在獄中27年內的重要力量來源。在他的自傳中,他反映了這個更深層次的目標如何在巨大的困境中維持他的清晰、同情和情感韌性。
長期情緒韌性的四個情感健康習慣:超越使用 '待辦事項清單' 的短期壓力恢復方法

🌅 結語:長期情緒韌性的四個情感健康習慣:超越使用 '待辦事項清單' 的短期壓力恢復方法
韌性不是一夜之間完成的功課。它來我們自小的、深思熟慮的選擇—— 我們如何應對挫折,從何處找到意義,以及我們與誰為伴。
這四個習慣支持了我過去許多季節時的經歷: 當我的清晰度消退,當我的社交聯結令我感到緊張,或者當我看不到重要的事物時。 它們不保證完美,但它們是我溫柔的洞見,提醒我,即使生活複雜,療癒和希望都是有可能的。
您不需要一次嘗試所有策略。從當下的自己出發就好。一個有意識地練習的小習慣,也能逐漸成為支撐你情緒韌性的穩固基礎,陪伴你走得更遠。

如果您還沒這麼做,請隨時回訪第一部分以獲得減壓和保持專注的實用日常策略。
💡 需要支持以促進您的成長?
🔗 有興趣建立更多的心理學實踐來達成全面的自我成長嗎?閱讀我的其他文章: 《心理學家的10個改變生活的自助實踐,提升心理健康和生活滿足感》。
如果您正在面臨壓力、倦怠或人生轉型,在我提供的心理治療和輔導空間中,您會感到被看見和支持。 → 探索我的服務
🌿關於作者:Dr Tiffany Leung 梁博士
我是一位在英國執業的註冊心理學家,擁有13年以上在心理治療、教練與個人成長領域的專業經驗。
我擁有曼徹斯特大學心理諮商博士學位,目前於NHS及私人診所提供服務,並以廣東話、普通話與英語支持多元文化背景的來訪者,幫助他們實現情緒健康與內在成長。
📚 References
Baumeister, R. F., & Leary, M. R. (1995). The need to 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7(3), 497–529.
Boyatzis, R. E., & Akrivou, K. (2006). The ideal self as the driver of intentional chan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25(7), 624–642.
Di Stefano, G., Gino, F., Pisano, G. (2014). Making Experience Count: The Role of Reflection in Individual Learning.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
Fredrickson, B. L. (2001).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3), 218–226.
University of York (2021). Rest boosts creativity and problem-solving outcomes. [University news release]
Nelson Mandela. Long Walk to Freedom: The Autobiography of Nelson Mandela. (1994).
Erikson, E. H. (1959).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Rogers, C. (1951). Client-Centered Therapy: Its Current Practice, Implications and Theory.
Mead, G. H. (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