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治療師的成長歷程:從 IDM 模型理解你的專業發展

一份反思導引,帶你認識 Stoltenberg 與 McNeill 的整合發展模型(IDM),幫助你理解自己的成長歷程、內在疑問,以及逐步建立臨床身份的過程。

Explore Stoltenberg & McNeill’s Integrated Developmental Model through a reflective lens — a gentle companion to help you navigate growth, self-doubt, and your development as a practitioner.

🌱 引言 (治療師成長歷程)

治療師、心理學家或輔導員的專業訓練 常常從學習理論模型與治療架構開始。我們被教導要深入理解所選的治療模式——包括技巧、階段與理論架構。然而,當這些學習進入真實臨床實踐時,許多人會疑問:


「我做得對嗎?」

「為什麼我不像那些在文獻或觀察中看到的治療師?」

「是不是只有我感到這麼不安?」


在訓練初期,這些疑問非常常見。許多新進專業人士會感到像冒牌貨(imposter syndrome),或者對自己的臨床能力設下過高標準——尤其當他們將自己與經驗豐富、技巧嫻熟的臨床人員相比時。


除了內心的不安,學員們同時還要面對學術評核、實習機構的期待、甚至在旁觀察下的脆弱感。這些外在壓力會放大內在的不確定與自我懷疑——因此更需要一個發展性的視角,幫助我們理解這一切。


我們也常收到來自不同來源的回饋:有時是鼓舞的、有時則令人震驚,進而使我們更加懷疑自己。本文旨在介紹 整合發展模型(Integrative Developmental Model),幫助實習生與初階臨床人員理解自己經歷的成長疼痛。

這個模型不只是描述外在技巧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幫助我們覺察內在經驗的發展軌跡。當我們理解治療師的能力是如何隨時間自然展開時,就更能正常化那些來自內在的焦慮、自我懷疑、與對「完美表現」的渴望——而把注意力轉向好奇、反思與支持性的成長。


Quick Glance: Therapist's Development Stages and Support Needs
Stoltenberg & McNeill’s Integrated Developmental Model (IDM)

你可能會問:「我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走在正確的路上?」

並沒有單一指標能給出答案——但這個框架能幫助你為自己的狀態命名。它不是用來打勾的清單,而是一種方式,讓你去留意此刻內在的經驗與專業需求。 如果你會問這樣的問題,那麼你其實已經在自我反思了——這本身就是一種成長的證明。


📚 一個能照見內在旅程的模型

我自己作為臨床人員與督導的經驗中,特別覺得有幫助的其中一個模型,是 Stoltenberg 與 McNeill(2010)提出的整合發展模型(IDM)。它將治療師的專業發展分為三個關鍵階段,幫助我們理解:動機、自主性、以及自我與他人的覺察,如何在過程中逐漸轉變。


🧭 IDM 是眾多發展模型之一,用於幫助我們理解助人工作中的專業成長歷程。它與其他階段性模型有著相似的哲學基礎,例如 Dreyfus 技能獲得模型、Benner 在護理領域提出的「從新手到專家」發展架構,以及 Rønnestad & Skovholt 所提出的治療師成長模型——這些模型都強調了漸進式、自我反思的學習歷程之重要性。


這個模型最初是用於臨床督導的工具。然而,它也可以作為一種反思地圖,適用於治療師、輔導心理學家、教育心理學家及其他助人專業者,協助我們理解目前臨床工作的定位,以及隨著成長而變化的需求。

它不是為了分類或定義,而是溫和地提供方向——特別適合在初期感到迷惘、不安,或被壓力淹沒的學員。


階段

動力 (Motivation)

自主性

自我/他人覺察

1

高動機但伴隨高度焦慮,專注於技巧的習得

高度依賴督導者,需結構與直接回饋,避免直接衝突

自我覺察有限,表現焦慮,難以分辨強項與弱項

2

動機波動;臨床情境更複雜,信心開始動搖

自主與依賴衝突交錯;對具體幫助有需求,可能出現逃避

更能專注於來談者,具同理心,但可能出現過度介入,需尋找平衡

3

動機穩定;仍有疑慮但不至於妨礙臨床工作

有自我信念與清晰邊界,知道何時需尋求督導

能夠接受自己的強與弱,並能靈活地處理臨床互動與個人反應


不需要將這些階段視為檢核清單,而是作為一種反思工具。 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同時具備不同階段的特徵——這是正常的。專業發展並非總是線性的。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認出自己的狀態,並讓督導與自我覺察支持你邁向下一步。


💭 自我提問:

  • 我現在最能與哪一個階段產生共鳴?

  • 目前覺得困難的是什麼?

  • 什麼支持對我有幫助?

  • 有哪些支持目前可能還沒到位?

Have a journal prompt for your reflection in an open space: 
what am i noticing?
what do i need in supervision?
what does this stage feel to me?

🌀 治療實務中的發展階段

接下來,我將帶你走過心理治療臨床工作中三個主要的發展階段——涵蓋臨床能力與內在歷程的轉變。這些階段以 Stoltenberg & McNeill 的整合發展模型(IDM)為基礎,並融入我自身作為心理學家與臨床督導的反思經驗:

  • 模仿階段(Imitation Stage) —— 剛起步時,我們經常模仿自己學過的內容,內心焦慮不安,還不確定自己的聲音與定位。

  • 過渡階段(Moding Stage) —— 開始進入更具創造性與自主性的臨床工作,但信心仍時有起伏,渴望他人認可與肯定。

  • 引導階段(Guiding Stage) —— 將理論、臨場經驗與個人生命歷程整合,從穩定的內在清晰中,引導治療歷程的發展。


第一階段:模仿階段

在治療師成長的初期,我們往往從「模仿」開始。我們會複製、重現、並嘗試套用從課堂、閱讀、督導、甚至是觀察他人而學來的知識與方法。

這個階段裡,許多人都有一個強烈的願望:「我要把治療做對。」這樣的渴望雖然真誠,卻可能導致一種過度僵化的實踐方式——依賴腳本、照本宣科、努力記住技術細節,或過於拘泥於某一治療取向,而忽略了關係與臨場的真實互動。


「我每次會談後都會反覆查看筆記,擔心自己遺漏了什麼。但當我漸漸開始信任自己的直覺,我的臨在感也變強了——就在那時,我發現來談者開始更深地敞開自己。」 — 一位督導學生的反思

🧠 內在經驗:這個階段的特徵是:高度動機 + 高度焦慮。

許多實習生與初階臨床人員在這個階段會有一種想幫助人、卻又怕「做錯」的掙扎感。

對自我表現的擔憂可能佔據了大量內在空間,使我們難以明確看見自己的強項與挑戰。


💬 常見內心對話:

「我現在該說什麼才對?」

「我是不是做錯了?」

「他們會不會發現我其實還不夠格?」


Am I good enough as a therapist - “You don’t need to get it perfect. You just need to be present.”

💡 這個階段的支持方式:

  • 有結構與步驟感的臨床督導

  • 明確的治療理論與技巧框架

  • 情緒容納與鼓勵的督導風格

  • 正常化焦慮與冒牌者感受的對話

  • 穩定且頻率適中的實務練習與回饋


這個階段並不是需要「快點通過」的過渡期。

當獲得足夠的結構性支持與容許犯錯的空間,這個階段將會成為穩固成長的基礎。


若你開始對調整治療流程感到好奇,或想把自己的個性帶進會談中——那可能表示你正在進入下一個階段:調塑階段



第二階段:調塑階段(Moding Stage)

在這個第二階段中,治療師開始對自己的觀察力更有信心,能夠更有創造性地投入工作,並根據來談者的需要靈活地調整治療過程。此時的情緒容量增加,表現焦慮減少——也因此更能展開彈性與動態的臨床工作。


我們可能開始在會談中使用自己內化後的語言,而非只是照本宣科。我們會做出小規模的判斷——不是基於僵化的規則,而是來自直覺的敏銳感知,例如:「此刻,這位來談者需要的是什麼?」或「他們正如何經歷我?」


舉例來說,一位實習治療師可能開始調整原本的認知行為治療(CBT)公式化,以更貼合個案的文化背景與情緒準備程度——而這在初期階段他們是沒有信心去嘗試的。這樣的轉變,顯示出自主性、創造力與臨床敏感度的提升。

然而,這個調塑階段也常伴隨起伏。我們有時會過度認同來談者,或對治療結果承擔過多責任。對督導的依賴或抗拒也可能以細微的方式出現。有些從業者甚至會誤以為自己的能力「退步了」,比第一階段還差。但事實上,這是一個學習階段——當我們跳脫自己的舒適圈,容許自己犯錯,這往往正是邁向更大信心、自主性與清晰度的必要途徑。


「我曾與一位學員合作過,她告訴我: 『我覺得自己退步了——我以前比較有信心,現在卻老是在懷疑自己。』 但事實上,她正開始從『確定』走向『複雜性』。那種看似退步的狀態,其實正是成長的表現。」

🧠 內在經驗: 我們開始能夠比較自在地面對不確定與不適感。我們的注意力從自己身上,逐漸轉向來談者。但當懷疑自己的有效性時,仍然會渴望肯定與支持。


💬 常見的內在聲音:

「這次感覺還不錯——但這樣真的夠嗎?」

「我希望在會談中有更多自由……但有時仍需要一些結構感。」

「我真的開始成為那個獨特版本的自己了嗎?」


💡 在這個階段,有哪些支持重要?

  • 一種強調探索而非指導的督導風格

  • 鼓勵發展個人風格的嘗試空間

  • 能夠挑戰但不羞辱的回饋方式

  • 關於界線意識與情緒調節的臨床支持n


這個階段,就是治療師發展的成長邊界(growth edge)——在這裡,「自主性」與「脆弱性」同時出現。能夠同時承接這兩者,是轉化的關鍵。


作為一位督導,我常看到學員在這個階段表現出最多的自我懷疑——並非因為他們做得不好,而是因為他們正在冒險,嘗試新的臨床可能性。他們開始直視自己舒適區的邊界,而這份情緒上的張力,往往正是整合與成熟的前奏。
起伏不是失敗——
往往是邁向更深層成長的徵兆。
Dr Tiffany Leung

如果你開始更能穩定地面對臨床複雜性,並逐漸減少對外在認可的依賴,那麼你可能正邁入第三階段 — 整合的種子正在扎根。


第三階段:引導階段(Guiding Stage)

在這個階段,治療師逐漸發展出穩定的專業認同與臨床臨在感。我們從「執行技巧」轉向真正的「引導」來談者——具備情緒容量、臨床判斷力,以及對治療關係的整體承擔。


這通常被視為資深治療師所落腳的階段。

我們不再害怕被挑戰,甚至歡迎它——因為我們深知,治療工作從來不是靠「把話說對」,而是靠持續與來談者共同經歷未預期的展開。

此時的督導關係也會轉變為更具協作性,重點不再是技巧指導,而是對臨床歷程中細膩層次的覺察,並探索個人與專業身份之間的深層整合。


🧠 內在經驗: 我們變得更沉穩,即使面對來談者的抗拒、危機,或情緒張力,也不再輕易動搖。「我夠不夠好?」這樣的懷疑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強的自我調節力、修復力與關係承載力。


💬 常見心聲:

「我信任自己可以在這裡陪伴對方。」

「讓我們一起看看,正在發生些什麼。」

「我覺察到自己的反應,並能有意識地運用它們於治療歷程中。


💡 在這個階段有幫助的支持:

  • 深層反思取向的督導,聚焦於臨床盲點與倫理議題

  • 鼓勵進行個人與專業身份整合

  • 給予空間共同建構督導過程

  • 鼓勵反饋與培育後進,成為對專業有所貢獻的一員


這不是一個「完美」的境地,而是一個養成「臨在力」、「彈性」與「倫理謙遜」的過程。


Good enough is not a fallback - it is a practice of integrity. 
A therapist stage towards integration.

🌿 如何在學習中運用這個框架?

理解治療師發展的階段,並不是為了將自己歸類進某個固定的類別——而是幫助你覺察:身為一位在學習中的臨床人員,我目前的需求是什麼?我擁有哪些優勢?我當下的內在狀態是如何?


這個模型不僅可以作為一面鏡子,也可以成為你在學習歷程中感到迷惘或卡住時的起點——引發對話、促進自我覺察,幫助你重新連結自己的成長方向。

以下是一些你可以將這個模型帶入專業發展的方法:


🧭 規劃你的學習歷程

讓這個框架幫助你設定階段性目標。例如:

  • 如果你正處於模仿階段,可以專注於建立對基本治療任務的信心,理解會談架構與技術的運用。

  • 如果你正處於調塑階段,可以開始探索個人風格、創造性表達與情緒臨在感。

  • 如果你進入引導階段,你可能會更關注如何整合個人與專業身份,或開始回饋與支持他人。

這不是一份考試清單,而是一張可以不斷回顧與更新的地圖。


💬 在督導中運用

  • 試著分享:目前你最能與哪個階段產生共鳴?是焦慮與表現壓力明顯的模仿階段?還是你開始實驗、逐漸找到自己聲音的調塑階段?

  • 運用這些語言,說明你目前最需要的督導風格:是更有架構的引導?更多反思空間?還是更大的自主彈性?

  • 也可以邀請你的督導和你一起觀察:你的成長階段,正如何在實際個案工作中顯現出來?

What do I need in supervision? What am I experiencing and why is it happening to me? What can I benefit from this reflection?

🪞 在自我反思中運用

當你經歷困難的會談後,不妨回到這個模型,問問自己:

  • 在那個時刻,我內在的哪一部分被觸動了?

  • 我是從恐懼出發?還是帶著臨在?還是介於兩者之間?


嘗試記錄下你正在培養的能力——例如自主性、同理心、情緒承受力——以及你希望獲得更多支持的面向。


💭 覺察自己的位置

  • 你是否仍然專注於「把事情做對」?還是已經開始用自己的語言與風格去嘗試?

  • 你是否還在尋求清楚的結構?還是已經開始在會談中建立自己的節奏與界線?

  • 你是否能更穩定地面對不確定與不適 — 無論是來談者的,還是自己的——已有更大的承載能力?


🤝 在專業學習小組或訓練社群中使用

  • 嘗試在安全、支持性的空間中,與你的專業學習夥伴分享這些反思。你可能會發現,他們也經歷類似的懷疑與波動,即使表達方式不同。

  • 使用這個發展模型作為開啟對話的語言,讓大家可以自在談論進展、脆弱感、與個人的成長邊界。


不論你身處哪一個階段,都沒有所謂的「錯誤位置」。重要的是——你正在前進,並且願意以覺察、支持與自我慈悲陪伴自己走過這段旅程。

你不需要每天都參照這個模型,但當你經歷特別挑戰或觸動的臨床經驗後,或每隔幾個月回顧一次,都能幫助你追蹤自己的成長軌跡,並更有方向地使用督導與反思時間。


💭 不同治療取向下的反思與應用

有些治療師可能會問:這個發展模型是否適用於不同的治療取向?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呈現方式會有所不同。

這個發展模型提供了一個廣泛的框架,幫助我們理解助人者在專業成長過程中可能經歷的轉變階段。雖然它具有普遍性,但不同的治療取向會強調不同的能力面向,因此發展歷程的樣貌與感受也會有所差異。


例如:

🔹認知行為治療(CBT) 提供了一套明確且結構化的技巧架構,使初期學習(第一階段)更具體、有方向。學員通常會因為有清楚的技巧、介入步驟與實證架構而感到有依據。但當他們進入下一階段——需要更高的靈活性、自我風格與臨床判斷時,有些人會發現自己難以從「技術導向」轉向更深層的「關係臨在」與「情緒接觸」。

🔹人本取向治療(Person-Centred Therapy) 則更強調治療師的臨在、情感可及性與人文價值。這些特質與發展模型中的第二階段(調塑階段)有高度一致性,當治療師的同理心、真誠與直覺開始浮現時,他們往往能與這個取向自然共鳴。然而,因為人本治療較少明確的結構與教學指引,學員在第一階段往往會感到不確定——尤其當他們渴望知道「在治療室中該怎麼做」時。


不同治療取向在學習歷程中各有優勢與盲點。這個發展框架並不是要取代原有的取向學習,而是作為補充——幫助我們反思「自己內在經驗的變化」,不論你正在學習的是哪一種治療方式。


無論我們受訓於哪一種取向,IDM 模型 提供了一個有意義的反思視角,讓我們停下來想一想:此刻的我,正處在哪個發展階段?我需要怎樣的支持、自我覺察或挑戰,才能繼續向前?

這也幫助我們將這些反思帶入督導對話——開啟討論不同治療取向下,能力如何以不同方式發展;以及如何根據自己的學習風格與治療身份,調整學習重心與支持方式。


在督導中,你可以這樣說: 「我發現自己又開始依賴講稿,不是因為我不知道該怎麼做,而是當來談者沉默時,我感到焦慮。可以一起探討這個反應嗎?」 這樣具有自我覺察的好奇心,正是促使你從模仿階段(Imitation)邁向調塑階段(調塑階段,Moding)的關鍵推力。

A space for practitioners to reflect: “Where am I growing? Where do I need more support?”

🕯 關於「成為治療師」這段旅程的收結反思

成為臨床工作者的起點,不在於獲得多麼響亮的訓練頭銜,或蒐集多少知名的資格認證。我們生活在一個知識、研究與臨床理論資源極為豐富的時代——我們有幸站在過去幾十年療癒智慧的肩膀上前行。

從學術文獻到啟發人心的個案工作,我們得以向這個領域的重要前輩們學習,獲得滋養與方向。


但關鍵的問題不只是:我們學到了什麼?

而是:當我們走入這份工作,我們正在成為什麼樣的人?


心理治療真正的核心,不在於技巧本身,而是在於治療師這個人的特質:同理心、臨在能力、文化敏感度、情緒智慧、人際謙卑,以及持續學習的意願。

這些品質不是透過考試取得的,而是在督導、反思與實際經驗中慢慢培養出來的。


我們所追求的,不僅僅是一個專業資格的世界,而是一個由自我覺察與自我慈悲所引導的專業場域。不靠比較,不被表現驅動,而是由內在誠實與關係實踐所滋養。

What truly brings value to therapy is not perfection, but presence. It is about the fact that we commit to self-work and the ability to remain deeply human.

心理健康的照護,從來不是一場表演,也不是一個職稱所能定義的工作。

它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責任——陪伴他人走過痛苦,為他們的故事留出空間,並幫助他們從黑暗中前行,哪怕只是一點微光。

這份工作未必光鮮亮麗,往往也不輕鬆。

有些人在經歷倦怠或幻滅後選擇離開;有些人則留了下來,但漸漸忘了當初為什麼開始。


我們需要不斷提醒自己:

我們所接受的訓練,並不是為了打造名聲或地位。

一張資格證書,無法自動讓人成為一位優秀的治療師。

而「夠好了」的實踐,不是妥協,而是我們誠信的體現。


真正為治療空間帶來價值的,不是完美無缺的表現, 而是我們真誠投入、持續關注對方的那份心理在場感。

是我們持續進行自我工作、願意保持人性的能力——為了自己,也為了我們支持的人。


我們建議把這個發展模型當作你成長旅程的夥伴,而非評價工具。

當你感到疑惑、正在成長、或面對倦怠時,都可以重新回來,用它作為一個反思的節點,問問自己:


現在,我的內在正在經歷怎樣的轉變?



About Dr Tiffany Leung, chartered psychologist providing clinical supervision and tailored personal therapy support for counsellors, therapists and psychologists, and practitioners in training.

✨ 關於 梁博士 Dr Tiffany Leung

梁博士是英國 HCPC 註冊的心理學家、臨床督導者與跨文化治療師,專注於自我成長、情緒健康與文化敏感的心理照護。在多年的臨床經驗中,她支持治療師、心理學家與輔導員的專業發展,擅長結合深度心理觀點與反思式督導,協助助人者在專業成長的同時,更加理解自己的內在歷程。

她的工作架起了實證模型與人性複雜性之間的橋樑——幫助臨床工作者不僅提升技巧,更深化自我覺察、人際臨在感,以及專業信心。


🌿

正在尋找督導支持或作為治療師的個人心理療程嗎?

我提供一個反思性、具創傷敏感性與文化回應力的空間,特別為臨床工作者設計——陪伴你在成長、不確定或情緒疲憊的階段中,溫柔地整理與前行。

🔗 歡迎造訪我的網站,了解臨床督導或預約免費15分鐘諮詢,探索專為治療師設計的心理支持方案。



 Reference

  • Stoltenberg, C. D., & McNeill, B. W. (2010). IDM supervision: An integrative developmental model for supervising counselors and therapists (3rd ed.). Routledge.

  • Rønnestad, M. H., & Skovholt, T. M. (2003). The journey of the counselor and therapist: Research findings and perspectives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30(1), 5–44. https://doi.org/10.1023/A:1025173508081

  • Benner, P. (1984). From novice to expert: Excellence and power in clinical nursing practice. Addison-Wesley.

  • Dreyfus, H. L., & Dreyfus, S. E. (1980). A five-stage model of the mental activities involved in directed skill acquisition. California University Berkeley Operations Research Center. (Original report for Air Force 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 Ladany, N., Friedlander, M. L., & Nelson, M. L. (2005). Critical events in psychotherapy supervision: An interpersonal approach.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Holloway, E. L. (1995). Clinical supervision: A systems approach. Sage Publications.

Comments


bottom of page